供电新闻THELOCALDYN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电新闻
供电新闻

电力市场化改革迎来历史性突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2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浏览次数:2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成就远超预期,在政策推进、市场机制完善、清洁能源消纳以及跨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展现出超预期成效。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正迎来历史性突破。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度“超出预期”。截至2025年,我国电力市场已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标志性任务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成就远超预期,在政策推进、市场机制完善、清洁能源消纳以及跨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展现出超预期成效。

从“跨省交易”迈向“全国统一”

自从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后,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如《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等,为市场统一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率先试点跨省电力交易,打破省间壁垒,2024年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1.4万亿千瓦时,比2016年增长十多倍。

在规则体系方面,跨省跨区交易规则全面出台并落地实施,系统性打破了长期困扰跨区交易的制度壁垒。现货市场建设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底前可实现全国全覆盖。国网和南网市场机制化交易已正式运行,虽然目前体量较小但意义重大。中电联数据显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框架已基本形成,为2025年“基本建成”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核心要义可从‘范围’与‘规则’两个维度理解。”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强调,“全国”界定了市场空间范畴,能够最大化资源配置空间和互补效益;“统一”则通过规则的一致性保障市场高效运转,包括统一市场规则、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目前推行的“五统一”(统一基本规则、市场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市场、服务技术标准和市场监管体系)正是将这一理念落地的具体路径。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研究员郭鸿业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现阶段,我国“统一市场、协调运作”的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的“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提高了市场效率、释放了市场红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需以制度完善为核心,破除省间壁垒,建成覆盖全国范围的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协同格局,实现资源全国优化配置。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敦楠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已实现“框架成型、基础夯实”的阶段性突破:“1+6”规则体系全面建成,省级中长期交易实现全域覆盖,山东、山西等多地现货市场“转正”运行,跨区域常态化交易机制落地实施,新能源“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化配置新路径。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从“分散探索”进入“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

市场协同问题是最突出挑战

尽管建设成就显著,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仍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在业内看来,电力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中最复杂的形态之一。“看上去很美”的蓝图在实践中面临“骨感”现实。韩放将当前阶段比喻为“建房子”,虽然主体结构已完成,但内部装修和系统集成仍需完善。最突出的挑战在于市场协同问题。

目前采用的省内市场加省间市场“两级运作”模式,虽缓解了跨省交易需求,但效率未达最优。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永晟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各省电力市场建设节奏不均衡导致省间协调困难。电力经营主体需要分别在省内和省间市场重复交易,增加了操作成本和不确定性。此外,中长期与现货市场、电能量与辅助服务市场之间的衔接也存在障碍。

郭鸿业也认为,制度壁垒制约了省间交易流动。省为实体的格局、市场模式和交易规则的差异,导致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受限。因此,迫切需要加速完善市场规范化建设,构建标准化功能配置的交易平台,并统一技术标准和交易管理制度,以支持能源资源的自由流动。同时,能源大基地缺乏市场化交易机制,面临电价机制不完善、成本疏导不足、跨省区协调困难等问题,亟需积极推动大基地内各类资源的一体化运营、合理分担责任和疏导成本。

冯永晟分析,跨省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电网调度协同等制度尚不完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跨省跨区交易需从单纯的电量交易向灵活性资源配置拓展,这对市场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计划体系向市场体系过渡的过程中,两者边界模糊导致价格机制僵化,进而影响系统灵活性的充分释放。”郭鸿业表示,“为此,迫切需要以完善的市场化机制为核心,推动需求与供给的灵活匹配和资源的自由配置。”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面对挑战,专家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冯永晟强调,我国应立足自身独特的制度优势,如电网集中、中央统筹等,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路径。在制度建设方面,建议推进各省市场化步伐同步,加强省间规则协调;构建适应大范围资源配置的监管体系,明确央地权责划分。他特别指出要协调好央地关系,通过中央统筹减少省间冲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韩放则提出了渐进式发展思路:“从‘省内独立’到‘跨省协同’再到‘全国统一’的阶梯式发展。当前阶段应重点实现市场和市场间的‘协调运作’,逐步向‘联合运作’过渡,最终目标是实现‘统一运作’。”

针对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冯永晟建议推动灵活性资源跨省配置,发挥电网企业集中调度优势,打破基础设施瓶颈。他同时提醒,我国无法直接套用欧美模式,欧盟的“规则统一、执行分权”和美国以区域输电组织自然扩展的模式,与我国政府主导推进的“构建式”路径存在本质差异。

展望未来,韩放表示,随着各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逐步完善,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但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罗兰贝格副合伙人、能源行业首席专家傅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步建成期,唯有先打通‘国内循环’,方能支撑‘国际循环’的高水平开放。”在他看来,核心矛盾在区域利益博弈(省与省、网对网)与物理瓶颈(电网阻塞等),可以尝试以区域试点,如京津冀、粤港澳为杠杆,撬动省间规则统一。

刘敦楠认为,面向未来,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其一,以“规则统一”为核心深化区域协同,加快统一省间交易标准与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破除区域市场壁垒;其二,强化交易品种“全链条衔接”,完善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探索新能源、用户侧报量报价参与日前/实时交易的路径;其三,构建“安全—绿色—经济”动态平衡体系,“平常态”以社会福利最大为目标,完全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电源结构布局,可考虑长时间价格达限后启动二级限价,调控长期市场价格水平;“紧急态”以发电成本最小为目标,直接调用企业耗量特性曲线,开展大范围单边经济调度,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新能源消纳比例。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冯永晟总结道,“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又需要战术灵活性,最终实现安全、经济、绿色的协同发展。”

记者手记

推动电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必然之举

文丨王林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能源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支撑。作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旨在实现电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全国层面的能源交易竞争,实现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是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伴随我国电力市场不断发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推进。2015年,中央提出建设电力市场的要求;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要在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

“1”项基本规则——《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提供基础制度规则遵循,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探索实践;

“3”项交易品种规则——中长期交易规则、现货交易规则、辅助服务规则,各自发挥作用又紧密协同,为电力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坚实保障;

“3”项支撑环节规则——信息披露规则、准入注册规则、计量结算规则,关乎市场运行关键环节,保障交易能够公平、高效、可信进行。

至此,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成为电力商品自由流动统一“度量衡”,为电力市场规范有序运行扫清制度障碍。

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下,电力行业加速市场化转型,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化交易规模逐年扩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电力资源正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两网建立跨电网常态化交易机制——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历史性手牵手,在网间通道“硬联通”基础上,实现两网电力交易“软联通”;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同步实现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省区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5省区发用两侧主体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

跨省跨区电力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上半年,跨省跨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8.2%至670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交易4度电就有1度通过跨省区交易实现;

…………

一个个标志性成果的达成,揭示出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正成为现实。然而,前行路上仍有荆棘:省间和省内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有待完善、大规模电力资源流动需求有待满足……显然,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虽已破题起步,但仍处于爬坡过坎、深化完善的关键阶段,亟待凝聚各方合力攻坚克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蹄疾步稳,围绕“1+6”规则体系奠定的制度根基,进一步打破省间壁垒、统一技术标准、激活要素流动,将“全国一张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彰显电力担当。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