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重庆电科侯兴哲:解决问题是种乐趣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19  来源:  作者:无  浏览次数:103
  “咚咚咚”10月23日,一阵较为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正在办公室里查看技术创新资料的侯兴哲。“侯院,不好意思打扰您看书了,只是这个问题一直我不太明白,想请教一下您。”听见有人有问题要向自己请教,侯兴哲马上就放下了自己手中的资料,发挥起了他当年做老师的风范,细心地给他讲解起来。
  
  作为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电科院”)副院长,侯兴哲在重庆电力科学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尤其在电能计量行业里,他是众人推举的和屡受称赞的“专家”。而当过老师的他,又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在重庆电科院工作的时间里,指导、组织了多项科学技术创新,打造了重庆“计量高地”。
  
  “不学习就要落后”
  
  “大忙人”是侯兴哲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很难看见他在办公室坐着,要么就是在会议室,要么就是在基层。他常说,企业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生产的流程和技术,然后要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炼总结,从而精益求精。
  
  尽管“忙”是他每天的工作常态,但是侯兴哲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阅读一些科技方面的书籍、杂志、报纸。他办公室座位后面的壁台上堆满了一摞摞的书,全是电力相关专业的。
  
  “人贵在学习,尤其是搞科研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要落后。”侯兴哲回忆着说,坚持学习是他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
  
  时光将他拉回到读大二的时候,那时的他在重大科研处谋得整理科研资料的工作,正是这样,他就有了近距离接触那些科研资料的机会。通过长时间反复的研读,他对科技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整个流程都熟稔于心,为日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三的侯兴哲有幸参与到导师的一个科研项目中,正式拉开了他科研人生的序幕。
  
  “科技创新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科技创新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这首先需要敢于提出想法,而这种想法的出发点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用,然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想法,我把解决问题当成一种乐趣。”侯兴哲在科研岗位上已经度过了十多个年头了,他对科研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
  
  十多年以前,电科院刚成立的时候,电能表的检定只能靠人工来完成,效率低下。然而,侯兴哲那时就有着一个理想,就是要实现电能表检定的全自动化。
  
  他这么想了,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理想的大门也离他越来越近。
  
  2008年,计量检定车间在国内率先引用了自动化立体仓库、AGV转运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构建了自动化物流系统,使电能计量中心检定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地位。
  
  2011年,电科院在国内率先研发并投入使用柔性自动化检定系统,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同行前来参观学习。灵活自如的机器人准确的抓表、放表、取表,电能表检定台也从原来的“躺”式变为了“立”式。虽然,近年来,其他网省公司的电科院有的实现了电能表检定的自动化,不过采用的是“躺”式。“电能表要‘立’着检定,是因为这样更符合我们日常使用的规律。”侯兴哲向笔者介绍道,“我们检定台设计的倾斜角度以及左右的表框,正好让电能表从左、右、垂直三个方向受力,让机器人抓手实现电能表与接线端子的柔性对接,检定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高。”
  
  电能表加封自动化是个历史性的难题,自从有了电能表加封这道工序,一直是由人工完成的。如果攻破了这一道难题,那么电能表检定的全过程自动化链条就能实现圆满闭环。
  
  2009年,侯兴哲带领他的攻关团队,着手开始了加封自动化项目的研究。“我一直觉得,织布机的梭子都能穿过一条条线缝密结成的小孔,加封线也一定能够穿过电能表的小孔。”侯兴哲还是像以往那样善于联想,善于把不同行业领域的技术集成融合。但是,又一道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梭子穿孔那是在所有的“孔”有序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完成的,但是电能表要怎么实现有序排列呢?“总不能让人工一个个排好在用机器加封吧,那还是属于半自动化。”
  
  科研工作者区别于一般的常人,正是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不同。机麻正日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一般人不会去研究机麻的工作原理,而侯兴哲和他的团队从机麻中找到了电能表实现有序排列的方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电能表自动加封线终于于2011年投入使用,“电能表封印”获得欧共体专利局授权,是重庆市电力公司首个国际专利,
  
  如今正在实施改造的计量检定车间,施工完毕后将会实现电能表全自动化检定。机器手自动抓取电能表、立式的检定台、立体仓库、自动加封线……这一切在十年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侯兴哲的敢想与坚持下实现了新的跨越,重庆计量检定工作成为了同行的标杆,是重庆市电力公司的“金字招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侯兴哲在到电科院之前,曾经在重庆电力校任教10年,培养了近300名学生,现在大都成为电测计量方面的骨干。而这十年的教师生涯,让他明白人才才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是科学技术发展赖以延续的生命线。
  
  育人者,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因才施用。
  
  每当院里引进了博士生、研究生,他首先做的不是安排他们到岗位上工作,而是和他们促膝谈心。“只有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然后才能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人尽其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侯兴哲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耐得住寂寞,主攻一个科研方向,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专家”的席位,然后再在“专”的基础上“博”。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