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放羊的,近看讨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送电的。”当地人这样戏说巡线工。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巡线工一年四季都在野外,就连人迹罕至的地方,也留下了他们的脚印。10月21日,记者跟随宁夏固原供电局巡线工杨少兵采访,用镜头和笔端记录巡线工不为常人所知的艰苦生活。
啄木鸟一样巡线
天刚蒙蒙亮,杨少兵就带上干粮,揣上笔记本和望远镜向黄峁山出发,当天他要巡查的是固原至彭阳的110千伏线路。
杨少兵因排查隐患技能高超而得名“啄木鸟”。说他“啄木鸟”,是因为他忧患意识很强,对线路的安全总不放心,他会像“啄木鸟”一样,挨个“找毛病”。
“啄木鸟号称‘森林医生’,一片10公顷的森林,只要有一只啄木鸟天天巡护,就不用担心发生虫灾,我从啄木鸟那提炼了‘六字’工作法——求实、求细、求严。”对于巡线,杨少兵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啄木鸟一天能敲击树干万次以上,吃掉1500多条害虫。啄木鸟实实在在尽职责,而且能像医生一样通过树木的回声细心“听诊”,巡线也是一样,尽职尽责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一个疑点。”
多年来,杨少兵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杆塔上的一些小结构,线路杆塔、村庄地界、杆号,周围植被情况、覆冰现象,雷击情况,塔上的绝缘子情况、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他都了如指掌,一些细小结构有什么细微变化,他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
习惯了风餐露宿
秋后的黄峁山野草遍布,荆棘丛有一人高,纵横于山峦沟壑间的输电铁塔和电缆望不到头,杨少兵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出没”于草丛中。来到铁塔脚下,他仔细检查铁塔上每一颗螺丝,查看有无被偷盗或破坏的痕迹,检查拉线是否松动。铁塔几十米高无法攀爬,就用望远镜仔细查看。检查完后,杨少兵还要拿出笔记本仔细记录检查发现的问题,然后马不停蹄走向下一个目标。铁塔之间距离数百米,在山峦中望去,铁塔看似就在眼前,但走到跟前最少也得半个多小时。
快到中午了,杨少兵席地而坐,拿出带来的午饭:一根火腿肠、两个饼子、一瓶矿泉水、一袋榨菜。
“我们把它叫巡线套餐:可乐加‘汉堡’!”杨少兵打趣说。
杨少兵已经习惯了风餐露宿,吃着饼子喝着凉水,每天午餐就这么简单吃一口。胃病几乎成了巡线工人的职业病。
匆匆忙忙吃过午饭,他又出发了。
下一基铁塔在一条河的对面,附近没有桥。他挽起裤腿在冰凉的水里趟过了河,裤子和袜子全都被浸湿了,脚和腿感觉异常的冰冷,他干净利落的将裤腿拧干继续前行。杨少兵说,风湿病也几乎成了巡线工人的职业病。
“巡线的时候特别孤独,特别是冬季,山上雪地里一个脚印也没有,回头一看只有自己的脚印,为了克服孤独、排遣寂寞,走在山路上就只能唱歌了。”说到这里,杨少兵清了清嗓子,唱起了拿手的《再活五百年》。
看到灯光就觉得亲切
“面对深山老林、荒山秃岭,一个人巡线孤独、害怕吗?”记者问他。
“说实话,干了这么多年线路工作,大多都在野外,走过悬崖峭壁,还碰到过狼,一个人在荒山野岭行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真是怕啊!经过两三年才克服了恐惧。”杨少兵憨憨的笑着说。
如今,这起伏的六盘山脉、茂密的森林已经成了他的老朋友,陪他度过了27个年头,他们相互磨合,又相互适应。
“巡线路上走梁不走沟,走沟的话咋不知道沟里的具体情况,走梁的话尽管多绕点道儿,但是路平一点,心里靠谱!”杨少兵说起巡线经验来如数家珍。
杨少兵负责的两条110千伏线路途经六盘山脉,每次巡查都要行进50多公里。两条线路都在荒山野岭,山野被草木覆盖,巡线没有道路可走,杨少兵常常是四肢并用。
“对于巡线工来说,路是用脚踩出来的。爬山时,一定要像螃蟹一样,脚横着走,用来增加摩擦力和平衡度。”多年的巡线经验,让他们练就了“活地图”的本领,山上有没有水,铁塔周边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都在他们的脑海里。每月除了定期巡线4次外,遇自然灾害或特殊情况,还要临时巡查。
“这么多年了,不管走到哪儿,只要看到灯光,就觉得亲切,心里头热乎乎的。”映照着晚霞,杨少兵带着孩子气的黝黑脸庞充满着幸福感,那是一种轻松和满足。
说完,哼着歌,杨少兵继续上路了。
27年,6万公里,120多双鞋
冬季即将到来,杨少兵巡线的任务又要加重了。他巡查的固原至彭阳县110千伏线路黄峁山段,由于海拔高,从11月初至次年3月,线路结冰非常严重。碗口粗的“冰棒”将线路压低导致电线对地距离不足,引发跳闸断电。杨少兵的巡线行头中又要加上一件除冰工具。
杨少兵说,外出巡线,起早贪黑,必须在天黑前从山里出来,到达公路搭车回去,否则就只能寻找农户借宿。
“巡线是一项乏味枯燥的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艰苦的生活,杨少兵却说得并不沉重。
今年53岁的杨少兵,从1985年开始从事巡线工作,27年来,按照每个月行走200公里计算,他走过的路超过6万公里,穿破了120多双巡线专用胶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