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浅谈员工团结协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的思考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07  来源:  作者:无  浏览次数:91
???团结就是力量。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在播放抗日或者解放题材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哪怕只是走马观花地随便一看,也不难看出两个字“团结”。新中国的成立来自于人民的团结,来自于由团结促生出来的凝聚力,这股力量却有着看不到边际的惊人威力!

  团结这个词很抽象。只有当人们有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时,人这一复杂的个体才会抛下小我,义无反顾地围绕一个中心聚集在一起,这就是浅易的团结。团结的力量可以铸就一个国家。如果将这股力量放在企业中,岂会有不成功的企业!因此,我们亲眼看到的经营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拥有一个有着巨大凝聚力的团队。?

  一群互不相识的人为什么会走到一起,我们无从探讨。但是每个人都肯定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想法。走到了一起,不代表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团结协作、团队凝聚力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说团结协作?是因为人的思想是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地统一,那么就只能在某一层面上做到协作。简单说,就是工作上的求同存异,就是相互间的取长补短,即所谓的协作。而协作的基础,我认为是信仰!信仰是什么?说的大些、书面些是“组织的前景、使命、宗旨和规范”。说白了,就是我们这些作为企业成员的人的思想的密切程度,就是员工要与公司共同成长的觉悟。再说白些,就是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

  我们时常可见,有些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为了让留下来的人能够团结,常会推出一些感情怀柔政策、待遇鼓励政策,事业刺激政策等,其实这些都是有弊端的。?

  感情怀柔政策:理性地分析感情的问题,我们会发现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领导者能分配给员工的感情是在减少的。道理很简单,不断增长的人和不断增加的事都在分散和占据领导者的感情,而员工对于感情的需要却是不断增加的,他们渴望从领导者那里得到更多的感情,这中间出现的落差就变成了最大的弊端。因为领导者越来越多地“忽略”,使员工曾经的感情化为乌有。然而要求领导者在面对企业发展这一大课题的基础上,还要分给那么多期待感情的员工那么多被期待的感情,神都不一定做的到,何况是人。?

  待遇鼓励政策:只会带来恶性竞争,带给企业更大的伤害。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里,很多企业更愿意使用“待遇鼓励政策”,似乎这是一种激励的万灵药。事实上,真正留住人的不是“待遇”,而是“不断增长的待遇”或是“不断增长待遇的可能性”;不是“待遇”的绝对值,而是“待遇”的正向变化值,才能使人们感到愉悦。如果这样的话,有哪个企业可以持续地做到这一点呢?企业能够为一个员工提供的收入最多是他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因此增长是有极限的。可惜的是,许多员工未必能像企业那样对这个极限有明确地了解。即使在去往这个极限的路上,企业又如何对待因为不断增加某些人的待遇,而使其他员工产生同样的渴望?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以后这些关键员工的工作势必会受到来自“不配合”的影响。?

  今天,员工更加看重个人成长的空间,希望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组织提供的事业成长空间要快于个人成长的速度。但大多数组织在经过飞速发展后,都会维持一个较低的增长速度,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职位的需求。而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所提供的越来越稀缺的职位只能增加中层领导者的不稳定性。因此,信仰才是比待遇、职位、情感更加能够巩固团队,凝聚团队的东西。?

  信仰是什么?看看每年去布达拉宫朝圣的人就不难明白,哪怕是死在路上,信徒们都朝着心中的圣殿坚定不移的向前走,这就是宗教被人们看成是“拯救烦恼的人、给他安心,为人生带来幸福”的神圣事业的原因所在。团队的经营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真正激励人们百分百投入的动力,使人们忘记痛苦不断前行的,不是金钱等外部条件,而是其内在的信仰。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中一定存在着越来越强烈的、对于精神的渴望,尽管这些精神渴望经常会被物质干扰或淹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去引导人们表现出这些渴望,并把它进行方向性的强化,从而使人们在小范围内产生强烈的信仰。?

  现在,很多员工喜欢与时俱进,表面看上去没什么不好。但喜欢新鲜事情的同时,却没多少人愿意去重温我们已有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层管理人员更愿意去学习新鲜、时尚的管理技巧,价值观方面的学习却被忽略或者是不充分,长此以往,员工就偏离了方向,失去了信仰。?

  员工信仰的坚定与否与领导者的信仰高度有极大的关联。下属的信仰是比照其直接领导者而定的。一个没有信仰的领导者想要去建立下属的信仰几乎不可能;信仰不坚定的领导者在变化面前表现出的轻微动摇会被下属放大;高层领导者信仰的不统一会令下属不知所措。如果说,曾经的“单位”为人们提供了归属感。那么,市场经济中的商业组织依然主导着人们的归属感和角色定位。“信仰管理”似乎是在探讨一种虚无缥缈的方法,但是能够把这种无形的力量转化为员工切实行为的企业,则一定能够成功地实现组织与员工积极的、共同的成长。而那些看上去很实在的方法,其实更容易导致人们内心的空虚。这样的辩证关系放在一个“长期”的背景下,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

  回首我们走过的这么多年,表现最好、最投入的员工一定是志愿者,因为他们为此放下了生命中其它的事情。当社会流动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屑于追求企业生涯,个人创业风气日盛时,我们最需要凝聚力,也更需要明确大家的共同信仰,不要说团结一心,但最起码的相互协作应该是我们份内的工作。只有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团结一心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