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新闻也要“有味”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7-27  来源:  作者:无  浏览次数:95
???“新闻作品也要写得有味!”这是笔者在参加完大唐湖南分公司2012年新闻培训班后感触良深的一句话。

  曾经以为新闻有点类似于八股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交代清楚,模子打好后再往里面“填料”就行了,现在发现这只是一个认识误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新闻受众的认知特点发生了变化,对新闻作品有了新期待,这便是新闻作品也要“有味”。

  所谓“有味”其实正和另一位媒体前辈曾提出的观点------新闻也要“说人话”不谋而合,“说人话”就是要求新闻的语言贴近受众,少说官话、空话、套话、废话,要赋予新闻生命力,让看似不如文学作品活泼的新闻同样能够吸引受众兴趣,引起读者共鸣。但怎样让“岁岁年年花相似”的新闻创作跳出老模式,写出新味道正是考验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的一道难题。恰巧,本次培训中的几位老师都谈到了相关话题------从标题、导语、主题上下工夫,让貌似呆板枯燥的新闻报道活泼起来。

  以生动形象的标题“抢眼球”。今年的培训课上,如何为新闻选择一个贴切又抢眼的标题成为了大家热切交流的重点,一个新颖的标题能被读者在数以百计的浩瀚新闻中一眼“相中”,因为只有耳目一新的标题才会让人产生急于往下读的冲动,所以标题既不能太平实,波澜不惊,也不能太笼统,让人摸不着头脑。

  “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没有新意的标题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大唐报》主编常岫雯老师如是说,她列举了“实”中求“靓”的几个标题--------《汶川震惊千里》、《环保总局变法:绿灯行 红灯停》、《一千瓦时电能的奥运旅程》,一看这些标题读者就能隐约猜到文中所谈的内容,但不落俗套的标题又能马上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由此看来,一个独具匠心的标题为一篇成功的报道打开了大门。

  以真实趣味的开场“吊胃口”。“讲究逻辑,写得生动一点,不要太沉闷,像读材料。”《湖南日报》经济报主任孙振华老师在谈导语的写作时再三强调。

  “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常岫雯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同样的见解,点开ppt讲义的第31页,她引用了《孙德良创富》一文中颇具戏剧性的开场一幕:“墙壁略显陈旧,一套办公桌椅,一台电脑,两张沙发。在杭州这个不超过5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20亿元身价的孙德良对记者摇了摇头,‘我真的没有想到过有这一天’。……”

  不仅仅社会新闻可以生动的笔调开头,行业新闻同样能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性开场抓住读者的心,常岫雯老师同时引用了《三门峡:大唐风电驰进中原》一文作为了范例:“ 8月25日,三门峡市陕县王家后乡王家后村60多岁的放羊老汉宁小铁特意起了一个大早,赶着自己的50头小尾寒羊上山了。他说,听说今天山梁上的大风车要发电了,省里的“大领导”也要参加剪彩,自己特意来看看。……这一天,风有些凉,10号风机就像一个威武的将士矗立山头,带动着37.5米长的叶片呼呼生风。” 这样的开头拉近了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让他们非常乐意继续探个究竟,这就是文章的巧妙之处,也是成就报道创新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听完老师的点拨,习惯于中规中矩写开场白的笔者悟出心得:一板一眼的写作方法和脱离读者的教条式的写作语言读起来确实让人费劲,适当地运用文学手段,有意识地运用散文手法,将原本似乎乏味的客观陈述,以精炼的文学语言加以表述,才能把严肃甚至枯燥的话题引得受众爱读爱看。

  以充实延伸的信息“提兴趣”。资讯日益发达的21世纪,人们已不满足于肤浅、有限的信息,而要求多方面、深层次、内涵丰富和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从一篇报道里受众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要有对事件影响力和意义的挖掘,甚至还有对事实根源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在对新闻价值进行阐述之时,孙振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新的事实、新的信息、普遍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3个基本要素。”他以一个浅显的比方来说明了这个观点,如“湖南动物园来了10头鳄鱼”,这只是个普通的新闻事实,但加上“鳄鱼经常打斗从不感染”这个新闻信息便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究其原因是“鳄鱼身体中有一种细菌可抑制感染,这种再造可用于医药”,可见,“有事实、有信息、受众感兴趣,”这3个要素的具备才形成了新闻的价值。

  深入浅出的分析解说让学员们开始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自己辛辛苦苦熬出来的一篇稿子到了编辑老师那就被毫不留情地打回来了,干巴巴的简单陈述事实的报道是没有多少可读性的,而有了形象的“新闻背后的新闻”,给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和思索空间的报道才是具备新闻价值,引人入胜的好新闻。

  三天的学习一晃而过,笔者感言,原来新闻还可以这样写,或者说新闻原本就应该这样写,不过真正要把学到的知识灵活用于笔端却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努力,走近读者的世界,理解读者的心态,体味读者的感受,从读者的视角来创作,把“家常菜”做得有滋有味!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