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昌供电所,提起抄表员“老董”——董登书,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工作十余年,对自己所管辖的3000多户村民用电,“我闭着眼都知道每家每户的电表装在哪里,每家每户每月大约能用多少度电。”
在老董管辖的区域内,没有一户村民需要跑到供电所交电费,都是他通过主动前往村寨代收电费“走收”的方式完成。老董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走收”方法,用他浓浓的深情服务于这片故乡的热土。
火车小站有个流动收费点
4月下旬,正值贵阳供电局金阳分局朱昌供电所抄表收费高峰期。早上7点,被当地乡亲们亲切称为“老董”的抄表员背上工具包赶到小站,等候前来缴电费的村民。
??? 老董在小站上为村民收取电费
这个小站上有一座3百平米大小的站台,站台下方有两条铁轨。在2个小时内,记者没有见到有火车驶过小站,只见一些村民三两成组、四五成群的聚集到小站交电费。
5年前,贵铝三矿在朱昌镇长冲村修建了生产厂房,同时修建了一座火车小站。每天有一列火车负责从白云区将上百厂矿职工运送到长冲村上班。而这一小站,日后吸引了大批当地村民的“青睐”。
朱昌镇长冲村甘冲组有130多户村民,与其他村寨不同,这个组的村民大多为苗族一分支“四印族”,村民主要现金收入来源于贩卖蔬菜,销售市场主要在白云区。
平日里,菜农们到白云区卖菜,如到三矿小站乘火车往返只需要2元钱车费。但如果乘坐汽车往返车费需要20元。对于薄利经营的菜农而来,每月可以节约好几百元车费的火车出行是首选。
老董眼尖的发现小站的热闹,便主动在此设了一个流动收费站。“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方便出行的菜农缴纳电费,另一方面,因为菜农们出门卖菜多少会有收益,身上所带现金充足,因此收费效率较高。”
每月下旬,老董便来到这个小站收费,同时还得左顾右盼,万分叮嘱,确保每一位村民在缴费和乘车时,注意远离铁轨,保证安全。
这个流动收费站一设就是5年,村民们再也不为缴电费而发愁。
可今年3月,火车突然因机车故障停开,并一直没有得到修复,村民们开始担心起这个便民收费站的命运来。
对于村民而言,收费点取消可不是个小事。因为从长冲村到供电所没有正规的客运车辆,村民如果需要缴电费,一个来回需步行4个小时,如果乘坐非法运营的摩托车,回来至少也要10元车费。
知道乡亲们的难处,老董第一时间召集了长冲村几个村民组的组长开了会,并表示小站无论有没有火车经过,从前的流动收费点依旧存在。“小站距离村寨走路也就5分钟,能够给上百户村民提供方便,我个人多跑一点没关系。”老董说。
于是,尽管没有火车经过,三矿小站每月仍然会迎来成群结队的村民,老董依旧会在小站等候他们前来缴费。
“由于老董管辖区域较大,而抄收时间有限,流动收费点的设立,既可以提高收费效率,又方便了客户。多年以来,这样的收费方式已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也在老董辖区内的贵阳市郝官小学党支部书记黄世坤说。
“小站模式”在衍生
小站流动收费站的建立,只是老董根据该区域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特有收费形式。在他所管辖的3000多户村民中,没有一户拖欠电费,10多年来,他所负责的片区,没发现一起偷电现象。“我家里常年泡着两大罐酒。不是自己喝,而是用来招待客户的。”老董说。
在老董管辖的用电片区,90%以上的村民均为苗族、布依族以及苗族分支“四印族”。“在他们的生活中,‘美酒’象征着热情与友好。常常到村寨‘走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我如果不留下来吃饭,不会喝酒,这电费别想收。”老董说。因此为了感谢村民们的热情款待,老董也常常会提着酒壶进村串寨,以此答谢村民的厚爱。
家住朱昌镇赵官村的彭连真老人已70多岁高龄。由于独自一人居住,每月用电量只有10余度。考虑到彭连真的腿脚不便,老董每月都会走进她家帮收电费。
4月29日,在彭连真老人家进行用电检查时,老董发现,老人家的电灯开关拉线被拉断了,老人依靠扭松灯泡的原始办法用灯,存在用电安全隐患。老董见此情形,自掏腰包,在第二天便给老人家换上了新的拉线开关。
在郝官村,由于该村有一所郝官小学,操场宽阔,能够避免缴费时人员众多而造成拥挤甚至发生安全隐患的状况,老董便也在这里设置了流动收费点。每月下旬,老董都会提前做好通知,定期到这些流动收费点,为村民收取电费。
郝官小学有300多学生,作为本地人的老董,一向视村里的这些学生为“珍宝”。
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学生上学最远的从家到学校一趟需要步行8公里,最快也要走2小时,因此中午大多会选择自带饭菜留在学校用餐。而学校条件有限,长期用煤火给学生热菜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老董得知该情况后,通过向上级反映并取得支持,专门开辟学校办电绿色通道。原本要用1周左右才能办好的业务,老董加班加点铺线,仅用2天时间,便为郝官小学厨房新增一条线路,并更换了空开、保险,增大了用电负荷。现在,学生们均可以使用电磁炉已经微波炉热饭热菜。
??? 老董在朱昌镇赵官村216号彭连真老人,为老人检查电灯泡
老董还是学校的安全辅导员,经常通过生动事例为学生们讲解安全用电以及节电知识,学生们都亲切称他为董老师。
“我是郝官村人,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我了解农村的实际,知晓村民的需要。”老董说,各种流动收费点的设立,可以节约农民的生活成本,为学校争取绿色通道的开通,最终是为了学生们能够有尽可能好的条件用心读书,从而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虽然累,但值得!”(记者 张惠惠 杨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