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S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 西藏电网结束孤网历史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12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84

  人民网12月12日电(记者王静)2011年12月9日,世界最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的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至此,西藏电网和西北主网实现联网,这标志着目前除台湾以外我国电网已全面互联。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对于改善当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西藏、青海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工程不仅优化了西藏电源结构,提高电力供给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制约西藏发展(000752,股吧)的缺电问题。而且解决了青海海西电网结构薄弱、供电不足等问题,满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并且为海西地区100万千瓦光伏电源并网发电提供坚强网架支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工程自2010年7月29日开工建设,由西宁-日月山-海西-柴达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双回线路)、柴达木-拉萨±4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藏中220千伏电网工程三部分组成,从西宁到拉萨线路全长2530公里,其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长1492公里,±4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线路长1038公里,总变电容量465万千伏安,换流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162.86亿元。

  工程沿线大都处于低气压、缺氧、高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53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线路超过900公里,最低气温达零下45℃以下,含氧量不到内地的40%。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质量管控难度最大的输电工程,挑战了沿线海拔最高、施工冻土区最长两个“世界之最”,国家电网公司攻克了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原高寒地区冻土基础施工困难和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及设备研制难度大的四大工程难题,解决了电网“大直流、小系统、弱受端”安全运行特性系统技术难题。

  在工程建设组织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发挥集团优势,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柴达木设立工程总指挥部,在拉萨派驻工作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现场指挥和组织协调。建立了施工组织、工程技术、物资供应、安全质量、信息通信、新闻宣传、医疗卫生、生活后勤、维护稳定等九大方面的保障体系,推行日碰头会、周协调会、月计划会等工作机制,随时掌控工程建设进度,协调存在的问题。50多家参建单位各自成立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现场项目部,全力加快工程建设。

  在确保安全、质量和工艺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调整里程碑计划,扎实推进“五个一”创优目标,组织“三个阶段战役”,激发了工程建设者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一个阶段,工程开工后,面对冻土基础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恶劣等诸多挑战,优化人力机具配置,挑战高原生命禁区,集中力量完成唐古拉山沼泽地冻土基础攻坚战,抢在去年年底前完成线路基础施工任务,为工程提前一年投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个阶段,春节后立即组织复工上线,按照常规工程1.5-2倍的配备标准,组织大型机械化施工作业,通过开展“大干30天,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提前完成了组塔架线和变电土建施工任务;第三个阶段,进入线路竣工验收和换流站设备安装调试关键战役后,组织开展“奋战100天、夺取工程建设全面胜利活动”,有序推进工程进度。

  3万多名工程建设者发扬“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提前一年建成“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自主创新、绿色环保、拼搏奉献、平安和谐”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实现了工程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后遗症、零鼠疫传播,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力工程建设的新纪录。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沼泽湿地、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沿线分布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黑颈鹤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敏感,扰动破坏后很难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在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破坏,消减环境污染,国家电网公司特意单设了3.7亿环保和水保专项资金,用于施工人员环保教育、植被保护、固体废物处理、水土流失工程治理等,引入环保监理机制和“四位一体”的环保水保工作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场站施工临时占地及道路等场地选择尽量利用已有场地或选择植被稀疏地段;采取隔离措施,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同时尽量避开野生动物迁移高峰期和繁殖期;施工严格划分施工材料和草皮、砂石等摆放区域,为了避免施工机械直接碾压草甸,施工区域内铺设了草垫或棕垫,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区域地表植被的压占和破坏,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在多年冻土区的施工周期;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按照要求进行砂土和植被回填工作,尽可能恢复施工区自然生态原貌和野生动物的可利用生存环境,累积恢复高原植被221万平方米。

  在医疗卫生和后勤保障方面,建成了一个长达1038公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沿线近万名电网建设者的高原三级医疗保障体系,每30公里建成一个能随队巡诊的一级医疗站,每100公里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二级医疗站,在直流线路的起点柴达木和终点拉萨建立了两家三级医疗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覆盖整个青藏联网工程施工区的立体医疗保障防护网。全线共有31处一级医疗点、10处二级医疗点、2处三级医疗点,配置固定和移动式高压氧舱等高原救护设备及保健药品,布置328名医护人员在沿线开展医疗救治,累积诊治感冒、高原反应11万人次,100%治愈高原脑水肿、肺水肿105例。与此同时,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总指挥部还在柴达木和拉萨建立了两个习服基地,以保证施工人员在进入一线前能够迅速适应高原环境,还为每一名建设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高原病、地方病、传染病预防培训,明确规定体检不合格人员不上线、未经基地习服人员不上线、未经培训人员不上线,从源头上确保每一名高原建设者体格健康。

  在工程科技创新方面,工程建设前,组织开展了冻土基础施工、工程环保水保、设备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等20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全部应用于工程建设,建立高原直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藏中电网“大直流、小系统、弱受端”技术研究,优化与直流系统运行协调控制策略,提升藏中电网电压稳定特性。建设过程中,深化应用15项关键技术,形成标准、规范5项,申报专利4项。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同步安排部署生产准备工作,深入研究电网安全稳定分析,超前策划控制策略和运行方式,开展调度管理模式、电网运行分析、电力电量交易等研究,搭建远方故障诊断分析平台,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和快速应急反应机制等,顺利实现了工程由基建向生产的过渡。

  据了解,今冬明春,西藏电网装机容量87.3万千瓦,但受火电高原出力低、水电冬季来水少等影响,实际可调出力42.3—52万千瓦(其中负荷最大的12月份可调出力45.2万千瓦),该工程投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局面。 【新闻背景】

  为什么要建设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

  西藏电网目前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区域,分别为藏中电网、阿里电网和昌都电网,其中青藏联网工程仅联接藏中电网。藏中电网具有以拉萨市为中心覆盖“一市四地”连接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的供电主网架。

  藏中电网的电源结构以水电为主,有少量的地热和太阳能电站。截至2011年11月底,藏中电网装机容量87.3万千瓦。其中火电34.9万千瓦,占40.0%;常规水电37.0万千瓦,占42.4%;抽水蓄能9.0万千瓦,占10.3%;太阳能光伏3.0万千瓦,占3.4%;地热及其他发电3.37万千瓦,占3.8%。受火电高原出力低、水电冬季来水少等影响,实际可调出力42.3—52万千瓦(其中负荷最大的12月份可调出力45.2万千瓦)。而冬季西藏中部电网预计最大负荷可达54万千瓦(12月份),功率缺额约在8.8万千瓦。历史上,西藏中部电网“大机小网”、孤网运行缺乏外部支援的问题突出,曾多次发生因羊湖电站事故停机而导致藏中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西藏是世界生态之源,其能源资源结构中,以水能为主的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占有绝对比重,缺油少煤,生态脆弱,这决定了西藏电源结构应以水电为主体。从西藏能源资源结构、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要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必须依靠电网建设,实现西藏与西北主网的互联,发挥电网的跨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经济社会要发展,电力工业要先行。这是长期以来,被国民经济与电力发展证明了的科学结论。实践证明,有坚强的电力保障,经济社会就能持续发展;反之,就会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青藏联网工程将主网电力安全可靠地送到藏族人民生活、居住和发展的地区,极大地支持了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来看,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当地的经济情况自然会随之改善,工程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