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新闻THELOCALDYN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电新闻
供电新闻

山东青岛:精准监管护民生!“四个一”工作机制打通水电气计量收费监管堵点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5  来源: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浏览次数:5

“你们电费是怎么交的?”“唉,别提了,这块电费负担最重……”在“五一”期间的一次常规检查中,某园区酒店经理的一句随口抱怨,引起了山东省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的警觉。执法人员没有放过这条看似普通的线索。他们深入排查,最终发现该园区物业存在违规加收电费的行为。通过多次联合约谈、政策宣讲和数据核对,最终督促物业公司清退多收电费,一口气为11家经营主体挽回了78.6万元的经济损失。
从一句无心之语到一笔巨额退费,这场“意外”的胜利,并非运气使然,而是源于一套正在发力的新型监管机制—“一套机制、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组技术”的“四个一”工作机制。
针对水电气管理涉及部门多、领域广的特点,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主动联合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市城市管理部门、青岛市水务管理部门及国家电网青岛供电公司等,共同制定《青岛市民用“三表”计量监督管理联合工作制度》,建立转供电监管协作机制,系统构建了跨部门高效协作“四项机制”——工作调度通报机制、部门研判会商机制、线索收集移交机制以及联合督导调研机制。
“我们通过周调度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不再是各干各的,而是真正拧成一股绳。”青岛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面对群众反映的复杂问题,该局建立部门研判会商机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一事一议”联合研判,统一处置标准,改变了以往标准不一、多头处理的局面。线索移交机制则让数据“活”了起来,两万余条12345热线投诉被精准筛选、跨部门流转,形成监管合力。联合督导调研机制,聚焦水表轮换滞后等问题,该局向17家轮换不及时企业发出整改建议函,联合开展实地调研,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针对调研发现的老旧小区换表难问题,该局专门安排技术力量提供技术支持,合力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
同时,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对接国家电网APP中的“转供电费码”,搭建开放透明的“转供电监测眼”监管平台,实现对转供电收费全时段、全过程监管。“我们通过‘转供电费码’把复杂的电价政策转化成一眼就能看懂的‘红黄绿’三色码,老百姓扫码就能监督,发现问题可以直接投诉,监管不再是部门‘独角戏’。”该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上线后,终端用户只需输入用电量和缴费金额,即可快速识别是否存在违规加价风险,实现了专业监管向大众可监督的转变。在线下,该局通过开展“你点我检”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和市民走进实验室,“零距离”体验计量检测过程;组织专业服务队深入社区、园区开展“计量服务进社区”活动445场,覆盖超过10万人次。“‘转供电监测眼’监管平台真正串联起了政府、企业和用户,投诉24小时内响应,形成闭环处理。”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据了解,政府部门通过该平台统筹调度,建立投诉24小时响应机制;供电公司可实时接收风险预警,主动核查“红码”主体;终端用户可直接投诉至监管端。
为实现全链条覆盖,青岛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构建覆盖水电气计量监管全流程网络体系。该局严控源头质量,组织对全市31家民用“三表”生产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抽检民用“三表”600批次,杜绝不合格计量器具流入市场;强化过程管理,对全市47家水电气公用企业实施全覆盖检查,建立1265万只在用表具动态台账,建立全市2087个转供电主体清单,并对用电量前50名的工商业户进行全覆盖检查,制定《民用“三表”生产企业现场检查指南》《民用“三表”公用企业计量、价格现场检查指南》“两份指南”,为基层监管提供标准化实操指引;严查违法行为,通过制定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开展联合执法,实施问题销号管理和信用黑名单制度。截至目前,该局共查处水电气领域计量价格违法案件16起(计量5起、价格11起),退还多收价款79.8万余元,罚没款10.6万余元。
在推进水电气整治过程中,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以技术攻关突破计量监管瓶颈。针对DN50以上管道水表拆装成本高、周期检定难问题,该局在全省率先探索在线监测模式,研发专用工装实现现场校准,使单表送检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大幅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同时,该局成功突破天然气远程贸易结算中的计量难点,对体积修正和天然气成分等关键参数实施检校监督,保障远传结算的公平公正。针对部分辖区市场监管所检定能力不足和分布不均问题,该局组织市级计量技术机构下沉技术薄弱区市,采取“一地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设备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基层“三表”检测能力与服务效能。
一项项技术的突破,一条条机制的建立,最终目的都是守护好千家万户的公平与透明。青岛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民生关切,把从“三表”监管中探索出的有效模式延伸至更多领域,让监管的力度、技术的精度真正转化为民生的温度,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写下更多生动注脚。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