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市场十年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分论坛观察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双重目标叠加,电力市场的高效运行与科学监管,已成为各国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命题。
10月23日,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分论坛在江苏苏州举办,聚焦能源变革背景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会上各方一致认为,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经过十年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市场规则基础全面夯实
电力市场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基础规则体系的设计。
中国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出台系列电力市场基本规则。2024年,新修订印发《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奠定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中的“1”,今年两部门联合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和《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
这标志着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为主干,市场注册、信息披露和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为支撑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各地市场规则碎片化、差异化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电力市场的“度量衡”。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这为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效市场体系初步建成
目前,中长期市场持续发挥电力供应“压舱石”作用,省间现货和7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辅助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更加丰富,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郝瑞锋介绍,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完成三个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核定,为市场交易奠定基础。
在电力多维价值体现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介绍,2024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重达55%。今年1—8月,全国绿证交易量突破1.58亿张,交易电量20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3%。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电力市场从“单一电量市场”向“电量+辅助服务+容量”的成功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认为,中国保持了相对较低的电价水平是中国电力市场一个巨大成效。据2020年统计,全球38个OECD国家的平均销售电价为每千瓦时人民币1.048元,而中国平均销售电价是0.585元。
多元市场格局逐步形成
据了解,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提升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由17%提升至63%,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凸显。
注册经营主体数量超100万家,较2016年增长20倍,燃煤机组和工商业用户全面进入市场,新能源也将全面参与市场。售电公司已达4000余家,近60万家零售用户通过零售市场购电。独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多元主体友好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持续加强国际合作
论坛发布并解读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英文版)》与《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英文版)》,两份英文版报告的发布,不仅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电力市场建设进展与规划,也为深化该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知识共享桥梁。
面对全球能源变革的共同任务,各方一致认为,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模式是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中国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过程中,应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与规则互鉴,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英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雷切尔·凯特提到,英国到2030年要实现100%清洁电力供应的目标。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英国所有的电力都将来自低碳能源。如此大规模地提供清洁电力,不仅需要对发电进行投资,还需要对支撑它的市场进行改革。英国期待与国际伙伴分享经验并学习,共同塑造下一代电力市场。
作者:杨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