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9月,四川三大特高压直流线路,累计向上海、江苏、浙江输送电量6669亿千万时,相当于韩国或德国一整年发电总量。而每三分钟输送出去的电量,也足够满足一个中国人一辈子的电力需求。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从1950年的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到2010年开启特高压电网建设新纪元,再到2019年第四条特高压“天路”动工,目前已建成纵横八方的电网“天路”。不仅让偏远地区实现通电,更将蕴藏丰富的水电送到了全国多地。
高原、大山、丘陵占据大半区域的四川盆地,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马背上的电网建设
四川电网的建设史上,穿行山林之间的骡马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9月,入秋的凉山德昌县,依旧阳光充足。几匹骡子驮着货物,摇头晃脑,从徐明忠面前经过,赶骡人大声喝停骡子,上前递出一支烟,一起聊了起来。
在当地马帮眼中,老徐颇有威望。1996年,他和朋友在德昌组建起第一支骡马队,开启四川骡马队参与电网建设的新征程。当时,为配合二滩水电站的电力送出,四川第一条500kV级的二滩输变电外送工程正在开建,面对复杂的山路,需要骡马来运送物资。

“上坡靠骡子。”老徐说,运的材料太重,人背不动,又没公路,车进不去,只有骡马可以,“好一点的骡马一次能运13包水泥。”
2002年四川电网与华中、华东电网联网运行,首次实现川电东送,电网建设速度进入快车道。彼时,也是骡马队规模最大,最繁忙的时候,最多的时有6000多头。
当时,大山上热闹建电网,山间走的就是骡马队。不管是在甘阿凉地区,还是西藏、云南等地,都留下他们参与建设的身影。骡马运输不仅为带来了不错收入,也让他们结实了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的建设人员,一同见证条条银线在群山之间架起,感受到家家户户用上电的喜悦。

“当时的电网建设环境,大多在高山峡谷。”国网四川送变电一线建设者覃春来说,2010年他在雅安泥巴山参与建设时,山上没有道路,骡马是运输主力,“这些年凉山的骡马队已经伴随建设的步伐,走遍了很多地区,为四川电网建设提供着运输保障。”
但在2006年之后,在环保要求更高、运量更大的情况下,新的运输方式——索道,开始逐渐代替骡马运输。“特高压工程的建设规模更大,更重的物资骡马拉不动。”老徐说,很多年轻人也不愿学赶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少了,现在骡马不足鼎盛时期的一半。

索道“接棒”骡马队
“索道接棒骡马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国网四川送变电输电三分公司主任工程师王泽贵说,上世纪50年代公司成立开始,建设材料依靠人力肩挑背扛,80-90年代,线路上的运输以人力和骡马相结合为主。从2006年至今,又以索道运输为主,不再需要人力进行运输,一条索道每天可运输15-20吨水泥等建材物资,堪比15匹骡马的运力。


“电网建设的难度不断提高,运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王泽贵说,比如全球首个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建时,建设材料运输量巨大,途径地形复杂,相比于骡马运输,索道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不受地形限制、可运输更重的建材、运输速度也更快,费用比骡马更为划算。”

2019年,国网四川送变电在阿坝州境内,配合中国电科院完成了10吨级索道运输试验。“电网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运输方式也要创新和发展。”王泽贵说,在未来电网的建设上,随着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索道外,还可能大范围使用直升机运输和轨道运输两种方式,从而减少破坏,并有利于之后的电网维护。

崛起的特高压“天路”
如今,无论是沿着“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国道318线,还是通过雅西县前往凉山州,都能在蓝天白云下,见到一座座电力铁塔矗立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岭之上,成为一道道震撼的风景线。

2005年开始,从新(都桥)甘(孜)石(渠)电网联网工程,到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再到川藏联网工程等,四川电网从点到线,再到面,“编织”了一张覆盖各地的网,点亮了万家灯火,也照耀着祖国发展的道路。
在电网建设中,全球最先进输电工程——特高压则备受关注。

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罗亮介绍,特高压工程简单来说就是“电力高速公路”,具备了输送量大、输送距离远、线损更低等特点,能在更广的地域、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进行能源的系统配置,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作为四川电网建设的主力军,国网四川送变电参与了全国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宜宾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建设。截止目前,已参与完成9项特高压工程建设,目前正建的有4项,并参与了国家±1300千伏特高压试验基地的建设。

2019年9月23日,凉山州盐源县,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四川段首基基础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四川的第四条特高压工程全面开建。

对于这项不断崛起的大国工程,罗亮认为,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可以大幅提升电力外送能力,有效解决水电的消纳难题,并为上海等东部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供电保障,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同时,随着水电这项清洁能源的不断外送,也将极大促进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和脱贫攻坚战。

四川电网建设大事件/
·1950年12月,四川建成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
·1956年12月,四川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重庆盘溪变电站投产;
·1970年5月,从龚嘴水电站至豆坝电厂的四川第一条220千伏线路建成投产;
·1998年,四川建成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二滩500千伏送出工程;

·2002年,四川电网成功实现与华中、华东电网的联网运行,第一次实现川电东送;
·2010年7月8日,“西电东送”大动脉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成功投运,每年可向上海输送电量320亿千瓦时。
·2015年,全省电网与外区电网“四交四直”的联网格局正式形成。

·2019年9月,四川第四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目前,四川电网规模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连通华南、华北、华东、西北和西藏电网,发展成为电压等级最多、交换功率最大、运行控制最复杂的省级枢纽电网,直接关系到超过9亿人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