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报告为电力规划总院的《新型电力系统下风光储系统发展趋势分析》,此次分享的目的仅限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国电力系统已进入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转型期”,新能源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6月,全国新能源装机达16.7亿千瓦,发电量占比23.6%;青海、甘肃、西北、云南等区域电网新能源发电功率占比最高分别达84.3%、81%、65%、69%,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格局成型。
风光储系统互补性突出,新型储能为新能源补齐短板。新型电力系统仍以交流同步系统为主,系统友好型新型储能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低成本电量搬运,助力风光储系统平准化成本下降;二是多时长电力保供,支撑电力与电量双替代;三是保障系统安全,提供调频、调压等辅助服务。同时,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土地利用、源网荷布局等多维度灵活性,可与新能源形成高效协同。预计“十五五”期间,部分场景下风光储系统成本将降至0.25-0.5元/千瓦时,逐步与火电平价,具备大规模替代常规电源的条件。
政策与市场机制持续完善,推动新能源市场化转型。2025年多项政策出台,涵盖新能源电价改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绿电直连发展等,如《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推动新能源从“补贴驱动”“配额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取消强制配储,全面入市交易。但新能源独立参与市场面临出力不确定性风险,如欠发、超发损失及中长期交易偏差风险,新型储能将推动发电侧从“强制配储”转向“主动配储”,帮助新能源规避风险。
技术创新与市场建设成未来重点方向。技术层面,构网型技术将逐步补充同步旋转机组,提供有功频率、电压无功支撑等功能;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出力预测、储能调度、电力交易中应用加强,区块链助力分布式风光储调用与结算。市场层面,将完善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市场建设,通过碳补偿、绿电补偿、容量电价等机制,保障电源合理投资回收。此外,新型储能调节时长需求将逐步升级,2030年前以4-10小时日内调节为主,2030-2040年将出现10-100小时周内调节,远期需超100小时跨季调节;氢能也将与电力系统协同,助力西部清洁能源跨区域配置。
未来,风光储系统需通过材料创新、效率提升降本增效,寻找适配应用场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