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这是我国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在全球也属首次。这一数字接近东盟国家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用电大增原因分析
我国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是经济平稳增长的累积效应和夏季高温的拉动效应双重驱动下的必然现象。
我国经济平稳向好是7月全社会用电量较快增长、规模稳步提升的基础支撑。
从总量趋势来看,“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顶住内外部压力整体实现平稳增长,年均增速达到5.5%,成为电力需求增长的主导因素。2020~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从7.52万亿千瓦时增长至9.85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达到6.8%,年均增量超过5800亿千瓦时,凸显我国经济的底蕴和韧性。2024年7月、8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9396亿千瓦时、9649亿千瓦时,当时均已逼近万亿千瓦时门槛。
从内部结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调整,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壮大,增长动能逐步转换。2025年1~7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成为经济增长“压舱石”;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增长态势良好。7月,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超过1/3,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达到7.3%,对工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8%,超过高耗能行业贡献率23.6个百分点,凸显工业新动能加快发展;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8.9%、14.6%,较上半年分别加快4.1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此外,充换电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等行业受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拉动,用电体量小但增量大,已成功接过传统“高耗能行业”“接力棒”,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新兴增长点。
高温天气拉动降温用电快速增长,是7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重要驱动。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电气化水平提高以及居民对生活舒适性要求提高,我国空调设备保有量持续增长,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空调拥有量从2020年117.7台上升至2024年150.6台。另一方面,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呈现多发频发强发态势,夏季平均气温屡创新高。两方面因素叠加作用导致电力需求受气温变化敏感性显著上升,极端高温天气极易带动降温用电大量释放,进而推动全社会用电量出现年内高峰。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7月全国气候显著偏暖,平均气温为23.6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5摄氏度,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高温天气带动下,7月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高达18.0%,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6%,河南(54.6%)、陕西(52.7%)、山东(48.3%)、四川(44.9%)、安徽(32.6%)等受高温影响严重地区居民生活用电量均迅猛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降温用电也充分释放。据测算,7月全国降温用电量规模约为23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22.5%,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重要动力。
未来展望及建议
从2025年后续用电走势来看,入秋后随着气温回落,降温用电逐步消退,月度用电量规模将回落至万亿千瓦时以下。今年度冬期间,受采暖用电拉动,月度用电量规模预计将再次回升,但可能仍低于万亿千瓦时。综合考虑经济、气象等因素,预计2025年全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规模将突破10万亿千瓦时,达到10.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左右,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十五五”期间,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以及降温采暖用电占比持续提升等因素拉动,预计度夏期间月度用电量破万亿或将成为常态,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突破13万亿千瓦时。
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给我国电力保供工作带来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做好电力保供工作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建议有以下三点。
一是跟踪分析宏观经济、重点行业增长态势及对电力需求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影响,密切关注电力需求新兴增长点和增长重点区域,做好电网规划和供电服务保障工作。
二是加强电力与气象关联分析,深入分析气象因素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机理,精细化构建降温和采暖用电模型,发挥气象和电力大数据优势,提高极端天气影响下的电力需求预测准确性。
三是持续提升需求侧调节潜力。深化各行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强化空调负荷、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资源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强化价格信号引导作用,推动实现供需双向协调互动。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