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2022年工作会议勾勒出今年国网的重点任务:履行好电力保供首要责任;服务好能源转型战略任务;贯彻好高质量发展鲜明主题。
据了解,国网系统各企业立足自身特点和区域特色,将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加强需求侧管理,做好电力保供工作,守牢电网安全生命线,提高大电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围绕推动能源转型,积极服务新能源发展,提高电网数字化水平,加快电网高质量发展。
多侧发力 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去年,煤炭、电力供需偏紧,部分省市一度实施有序用电。业内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电力系统处于转型之中。在此背景下,电力安全稳定保供将是一个长期课题。
对于如何落实电力保供,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西南分部主任刘勤表示,国网西南分部将在发电侧,进一步加强煤、气、水等保供要素管理,确保一次能源供应有序;在电网侧,深挖通道送电潜力,积极争取外购电落地,强化电力余缺互济;在负荷侧,进一步优化负荷控制方案,加强民生和重要负荷保障;在政府侧,全力推动强化发电企业、自备电厂和地方电网管理。
湖南也曾因电力供应存在较大缺口,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国网湖南电力今年拿出了“硬”措施。
国网湖南电力董事长孟庆强表示,将加快荆门一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宁电入湘”。充分发挥火电基础保障作用,推动一批大型煤电项目落地建设。持续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推动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协同发展。积极推进负荷聚集商参与需求响应,做大可调节负荷资源池。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加快形成内外挖潜与多元互补相结合的电力供应保障体系。
电力保供受一次能源供应、区域能源结构、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深入分析研判供需形势,盯紧电煤供应、盯紧发电资源、盯紧需求侧管理,有针对性地补强短板。
国网辽宁电力董事长董天仁表示,电力保供是一项系统工程,电网企业是供应链的链主,是发电侧、电网侧、需求侧的联结点。对内要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深入研究电网运行特性变化和系统性风险,统筹安排各级电网运行方式,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电量平衡。对外要真正发挥供应链链主作用,为政府部门做好参谋助手,发挥好、运用好管理和市场双重力量,强化发电机组管控和需求侧管理,引导全社会主动节能降耗,稳定电力供应秩序。
加快特高压通道建设 助推新能源跃升
近年来,新能源装机不断提升,弃风弃光率逐年下降,特高压外送通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需要布局更充足的特高压外送通道。
据了解,西北电网作为我国主要送端电网,将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疆电入渝(哈密北)、陇电入鲁(陇东)、宁电入湘、陕西-河南、陕西-安徽等6回特高压直流工程,设计总容量4800万千瓦。
国网甘肃电力董事长叶军表示,将推动陇东至山东特高压工程核准开工,积极推进陇电入浙工程,完善750千伏主网架,推动750千伏庆阳北、秦川、玉门输变电工程核准开工,建成武胜至郭隆第三回线,力争祁韶直流通道利用率达到4100小时,服务并网新能源1400万千瓦。
在我国首批7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的吉林省,风电发展也曾受困于省内消纳空间有限、外送能力不足等因素,特高压通道欠缺成为困扰当地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对此,国网吉林电力董事长王志伟表示,今年,吉林将持续提升鲁固直流输送能力,推进“吉电南送”特高压项目,为吉林省风光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的目标提供保障,同时要力争将外送电规模达到180亿千瓦时。
此外,国网西藏电力将全力配合金上—湖北、藏西南—粤港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国网陕西电力年内将完成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核准,推进750千伏陕北—关中第三条通道建设;国网江西电力将开工建设南昌—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强化电网输配能力,补强网架结构。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电网高质量发展
据国网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国网新疆电力董事长谢永胜提出,将计划投资19.63亿元实施新能源接网工程,服务新疆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900万千瓦电力接网需求。加快推动“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应开尽开”和“煤电+CCS”试点项目落地。到2025年,预计支撑新能源装机超过758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43.8%,电量占比达到27%,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权重达到20%,较“十三五”末提升9.2个百分点,推动当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据了解,国网浙江电力今年将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落地,完善高弹性配电网技术标准,实施高弹性配电网规划,因地制宜开展新型有源配电网示范区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西北分部主任王国春表示,要在加快青海、新疆南部的省级、地区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年内服务3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并网,实现新能源快频响应改造规模突破4000万千瓦,暂态性能优化改造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引导大工业负荷、电动汽车等负荷侧参与调峰,力争可调节负荷规模超1000万千瓦;推动新疆阜康、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建设“碳迹”智能分析决策平台;完善新能源交易机制,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