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新闻THELOCALDYN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电新闻
供电新闻

援藏一年多牙齿掉了头发白了,这位衢州电力人却说:等所有乡镇通电我再撤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7  浏览次数:235

5月25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还飘着雪。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空气含氧量低,广阔的高原上看不到一棵树,这里是雪域高原上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自2018年起,国网衢州供电公司安排3批16人次援藏帮扶人员前往申扎县,开展配网项目改造建设。41岁的郑璇源已进藏工作了19个月,目前担任国网衢州供电公司援藏对口帮扶组组长。

“进藏一年多,头发白了一片,大牙掉了三颗,皮肤也晒黑了好多,但我不后悔,我觉得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郑璇源说。

海拔4700米的高原半天验收线路61公里

当天,郑璇源和同事驱车赶往申扎县申扎镇卡德村巡线。

卡德村只有3户共10人居住,此前,这里的村民靠太阳能供电和烧牛粪取暖。国网衢州供电公司援藏帮扶人员来了之后,他们才用上了安全方便的直供电。

当天,帮扶人员需要验收的线路长达61公里。由于道路不通,车辆无法通过,许多路段只能步行。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走这么多路,对谁都是巨大的考验。

郑璇源启动无人机进行巡线,这是他援藏后长期工作后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利用先进技术可以事半功倍。”他说。

“拉线上的螺栓没有拧紧,赶紧处理一下,现在就处理!”郑璇源很快发现问题,发出一条指令。

工作人员迅速处理好那棵螺栓,郑璇源再次验收后,露出了微笑。“我们要保证每一处的质量都过硬,对藏族同胞用电负责,对自己的职责负责。”

当天上午,帮扶人员利用无人机完成了163基杆塔的验收工作。

他要求延长援藏时间,“等所有乡镇通电再收兵”

郑璇源是国网衢州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

同事们说,他进藏前还是满头黑发,皮肤白白的,但一年多过去,现在两鬓已经斑白,皮肤变得粗糙、黝黑。

“他们还不知道,我进藏后牙齿掉了三颗呢。”郑璇源说。

2018年10月,郑璇源作为电力援藏队伍中第一批专项帮扶人员,从衢州远赴西藏,负责统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初到申扎,郑璇源颇有感慨。“条件比想象中要差,但既来之则安之,就好好干他一阵子。”

虽然条件艰苦,但郑璇源为了抓进度、抓质量,他带着帮扶团队查看每根基杆的施工工艺、核对每天的工程量……正是由于他的认真和较劲,申扎县电力项目的进度才一直排在那曲全市前列。

按原计划,今年4月15日,郑璇源将结束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帮扶工作。但郑璇源却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在延期请战书上按下了手印,决定继续留守那曲申扎县,直到所有乡镇全部送电后才收兵回衢。

“我有强迫症,不把工作全部做好总觉得心里不舒服。”他说。

心里牵挂家人,每天远程给儿子检查功课

援藏一年多,郑璇源最牵挂的还是家人,尤其是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儿子。

视频通话成了父子之间每天的必修课。“小孩在准备小升初了,现在是关键时期。他妈妈在医院工作也很忙,所以他每天的功课一直是我在网上远程检查的,我以前也算是‘学霸’,不能浪费那点数学功底。”

说起儿子,郑璇源难得傲骄了一次。

“特别想家,但我也特别爱我的事业,凡事不能两全,我选择留下。”郑璇源说。

虽然不能和孩子朝夕相处,但郑璇源现身说法,为孩子提供教育的素材。

“视频通话时,我会给他讲西藏神奇的人文地理故事,以及我们每天艰苦的工作。这是他在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孩子对此也很有兴趣,他喜欢我给他讲故事。我想,这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肯定会有好处,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弥补了吧。”郑璇源说,“相信儿子会理解我,也相信儿子会为有我这样的老爸而骄傲。”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