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
撕裂的大地记录了伤痛。

那一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发生8级特大地震,很多人失去亲人和家园,当地电网受到重创。
每年这一日,我们哀悼,也警醒。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为了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电,更好地减灾防灾,电网开始修炼高科技“内力”,练起了电网“六脉神剑”,武装电网筋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练好各类灾害“防身术”。
这套电网“六脉神剑”具体怎么练?
国家给出总体纲领——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通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
防灾减灾,科技先行。
如今,大数据技术已应用到防灾减灾的多个领域,包括对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洪涝、山火等监测预警。遥感卫星也无处不在,为电网防灾减灾注入新的“内力”,为电网防灾减灾装上了智慧“天眼”。

电网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也做到了从单一的地面、航空或卫星手段,向“空天地”(航空、航天、地面)立体化智能感知的演进。
“六脉神剑”之 少商剑
防地质灾害篇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8万余处,威胁近2000万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0年舟曲山洪泥石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危害,除了加设电网设备隔震器,国家电网公司还特地成立了国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该中心构建的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集气象广域监测、InSAR局域监测、北斗单体监测、数据管理和信息报送五大功能,可为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准确预警、及时防治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好像每个字都认识,然而还是看不懂?来来来,头条君帮你翻译一下:气象卫星、雷达卫星和北斗卫星都纳入到了这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里,可以从“空天地”不同空间维度给电网“把脉”。

目前,地灾中心已在全国13个省(市)部署了459套北斗监测设备(含389套监测站、70套基准站),实时监测着389处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切跟踪重点杆塔风险,开展重要输电通道地质灾害常态化预警。效果已在多次监测预警中得到了较好验证。
“六脉神剑”之 阳商剑
防山火篇
大风天,一点点火星,就可能变成火灾……
随着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高压远距离架空输电线路日益增多。而输电线路很多都跨越茂密的森林,山火一旦没有及时控制,逼近输电线路,会对线路造成严重危害:烤焦塔基、烧断电线,形成的烟尘还会导致空气绝缘性降低,引发线路跳闸停电。

山火的“初生”往往踪迹难寻。为了预防山火对线路的危害,电网安上了防火“天眼”。
国家电网公司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应用了大数据、卫星监测等高科技手段的“山火卫星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孕育而生。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全面覆盖了国家电网公司供区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当卫星过境时,通过该系统能及时发现火点“萌芽”,并与海量的输电线路坐标匹配。当火点距离线路小于1000米时,系统会发送警告。截至目前,系统共监测到国家电网经营区26省区市电网线路1000米内火点近万个。
“山火卫星实时监测预警系统”配备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实现每秒630万亿次的数值计算,满足数据复杂计算的要求,使预测精度达到97.94%。
“六脉神剑”之 中冲剑
防冰冻篇
冰火两重天,电网既要防火也要防冰。
2008年1月,一场大范围、长时间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全国,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受冰冻灾害影响,国家电网供电区域内9个省的电网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冰灾过后,国家电网公司出台一系列举措提高电网抗冰能力,科技减灾提上日程。经过冰灾的考验,如今,国家电网已经成为防冰灾的高手。
2014年1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由国网湖南防灾中心研发的结冰预测预警系统,能自动计算未来3天道路结冰情况。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国家电网经营区26个省(市、自治区),覆冰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98%。

除了精准预测、监测,电网目前还有了高科技直流融冰技术护体,使电网防冰冻“内力”大增。
这种直流融冰技术通过对输电线路施加直流电压等方式使导线发热自行融冰,可以有效避免线路因结冰而倒杆断线。简单形容,就是哪里覆冰融哪里,so easy!

有了这些科技“内力”,这些年国家电网再未发生大规模覆冰现象,电网成功应对了近50次不同程度的冰冻灾害。
“六脉神剑”之 关冲剑
防沙尘篇
北风吹沙雪纷纷,我国西北地区沙尘大,为降低输变电设备长期受风蚀影响而造成的运行风险,国家电网也苦修“内功”。
一方面,升级电网设备。国家电网研发了抗风型复合绝缘子、金具磨损试验机,完善优化金具和间隔棒的连接方式,并推广应用在750千伏输电线路中,有效解决了强风沙区域绝缘子、金具过早失效的问题。

另一方面,升级预警系统。国家电网积极推进电网环境一体化安全风险预警管控平台上线。平台引进雷达探测技术,开展输电线路廊道区域强风、沙尘暴地面—高空联合监测。截至2019年年底,依托电网环境预警管控平台,国网新疆电力因风沙导致的电网设备故障率同比降低超20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电网运行安全。

“六脉神剑”之 少冲剑
防台风篇
中国东部南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每年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小伙伴们都习惯了“等风来”。台风威力巨大,通常还会伴随暴雨,甚至引发洪涝。抗击台风,需要电网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近年来,国家电网建立了台风信息采集和监视系统,结合地理信息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甚至1年)台风可能影响的电力线路。相关单位可以提前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准备抗台风的物资等。

常年与台风作斗争,沿海地区的电网小伙伴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防范台风紧急体系666~
通常,供电公司会利用电网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实时观测分析电网设备状态,按照灾前防御、灾中应急、灾后抢修“三个阶段”,应急抢修、保障支撑、 客户服务、宣传引导“四条战线”抗灾应急管理模式,有序开展防抗台风工作。
在电网科技“内力”的加持下,供电抢修速度越来越快马加鞭。

从台风“苏迪罗”(2015年8月)到“玛莉亚”(2018年8月),送电速度由5.2小时/10万户提升为4.4小时/10万户。
“六脉神剑”之 少泽剑
防雷电篇
防雷也是电网“减灾防灾”的必修“内功”之一。要知道,电力架空线路和铁塔往往高达几十上百米,又都是金属材质,完美符合雷电的“择偶标准”。

除了安装避雷线、避雷器等防雷设施,电网要如何主动防雷?

这一世界难题被中国电网解决了。新的防雷秘籍——国家电网雷电风险预警系统,闪耀登场。
这种预警系统创新地融合了大气电场、雷电地闪、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多参量融合的线路雷击多级预警技术,可综合考虑雷电地闪分布、地形地貌和线路结构的电网雷击风险,实时评估及预警。
简单点说,什么时候打雷、劈在哪里、强度多大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而且不管电线在山顶还是在沟里、电压是1000千伏还是10千伏,针对不同的情形,系统可以给出不同的预警。

科技在手,防雷不愁。
这项由国家电网公司研究的专利,填补了国内外电网雷电风险预警应用的空白,已在全国许多省市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等领域广泛应用。
//////////
有了这些科技“内力”傍身、“六脉神剑”加持,国家电网总能在第一时间为应急抢险打开光明通道。又到“5·12”,12年过去了,当年破碎的电网早已涅槃重生,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智能。
12年来,在国家电网公司的部署和支持下,国网四川电力在地震灾区完成电网投资638亿元,变电站数量由385座增加到617座,是震前的1.60倍;变电容量由2507万千伏安增加到6172万千伏安,是震前的2.46倍;线路长度由2.1万公里增加到3.8万公里,是震前的1.81倍。

当然,电网应急响应的“中国速度”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中。在这次战“疫”保电中,国家电网也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干得漂亮!国家电网“应”你所愿,“急”你所需
相信,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
我们的电网也会越来越坚强可靠!
防灾减灾,我们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