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始,3年来,新疆电力公司投资23.55亿元,成功解决了52.15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2014年将继续投资20.82亿元,彻底解决剩余的46.2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比国家计划提前1年实现全疆电网延伸覆盖范围内的户户通电。”1月14日,新疆电力公司召开了加快实施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新闻发布会,锁定了新疆实现户户通电目标的最后时间表。
农牧民步入电气化生活
新疆无电地区基于历史原因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许多游牧人口长期生活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人口居住分散,远离电网负荷中心,从而形成无电人口。据新疆“十二五”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规划安排,全疆共有27.54万户、107.53万无电人口。
其中新疆电力公司规划总投资48.1亿元,利用电网延伸工程方式,解决24.5万户、95.1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占全部无电人口的88%。其余3万户、12.5万无电人口因距离电网过远,无法用电网延伸方式解决,将由在疆的发电企业采用新能源光伏独立供电方式解决。
无电地区通电工程事关农牧民生活、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繁荣。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新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作,2013年6月7日,先后同新疆、甘肃、西藏、青海、四川5个省区签署了无电地区户户通电协议,提出确保到2015年实现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
从2011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连续3年把解决无电人口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列入“民生建设年”重点建设项目。新疆电力公司作为大电网供电工程的建设管理责任主体,克服无电人口分布偏远,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施工建设异常艰苦等困难,加快实施无电地区通电工程。
“十二五”前3年,从新疆“东大门”的星星峡,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腹地,从北部的中蒙边境山区,到南端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每年都有10多万人告别蜡烛和柴油发电机,用上了国家电网的“长明灯”,开启了边疆偏远地区农牧民实现电气化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