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来,关于“建设大型国家电力安全应急防灾远程调配生产基地”的讨论,已经成为经济界、能源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为此,我们走访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请他就在呼伦贝尔建设国家电力远程调配生产基地的战略必要和现实可能作了深入阐述。
记者:呼伦贝尔在国家能源资源版图中处于什么地位?
曹征海: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因地理状况和历史发展原因呈逆向分布局势。能源蕴藏丰富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2/3以上煤炭资源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和陕西一带。而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却十分匮乏。呼伦贝尔等地是国内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分别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呼伦贝尔实施煤电集约化开发,通过百万伏交流特高压电网进行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送,建设以火电为主、风电等清洁能源一并上网的大型国家电力安全应急防灾远程调配生产基地,对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电力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
记者:目前我国电煤运输的主要困扰在哪里?
曹征海: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电力建设步伐,每年的新增发电机组都接近1亿千瓦。到去年底,我国的总装机容量已经突破8.7亿千瓦,按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几年我国可能就会赶上美国,装机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我国巨大的装机规模中,火电占到70%以上,而且我国的资源和经济布局又很特殊,资源多在西部,用电负荷集中在东部。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就不得不把西部的煤炭长距离运输到东部去发电。缺电的华东和华中地区,均属于能源资源匮乏而能源需求较大,需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煤炭的地区。
煤炭的大规模、远距离运输大大加重了运输压力。煤炭主产区的晋陕蒙宁新地区,2008年煤炭产量13.8亿吨,而调出的煤炭达到7.5—8亿吨。因此,大秦、朔黄、石太、邯济、太焦、陇海、黔桂等主要煤炭运输线路的运力高度饱和,利用率连年达到或接近100%。而且长距离煤炭运输还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从去年10月下半月到11月,北方大雪造成河北、山西等煤炭产地交通不畅。进入12月份,秦皇岛港口煤炭“入少出多”,存煤快速下降,到12月25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下降到510万吨,煤炭供应更趋紧张。
在上述情况下,华东、华中等省即便有充足的电厂,也会饱受电煤运输之困扰,甚至会出现电厂“无米下锅”的局面。这么多电厂存在“燃煤之急”,加上冬季又是水电发电的低谷,缺电就很容易成为这些地区的常态。
记者:有没有改变上述局面的办法?
曹征海:要想改变上述地区重复出现的缺电局面,思路无外乎有两个:一是打开交通瓶颈,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转变思路,改长距离运煤为长距离输电,实现输煤、输电并举。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交通运输的瓶颈也有所缓解。但是,单单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不够。我国近年来的电煤供应紧张而导致的缺电往往都叠加气候影响,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今年的低温大雪,都导致了运输的梗阻。因此单单提高运输能力不仅不现实,而且很难根本解决问题。此外,输煤多属于消耗高级资源运输低级资源,本身存在极大的浪费,为了获利,许多汽运司机不惜超载超限,不仅严重损坏路面,更易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
记者:改长距离运煤为长距离输电的优越性何在?
曹征海:通过这两年的实际情况,大家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第二条思路也就是变运煤为输电,让煤从空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