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报道,武汉市在大规模更换电表后,有居民反映电费明显“涨高了”,武汉供电公司提供详细数据分析,并不是电表跑快了,而是多种因素导致市民对电表有“误读”。
解释过后,网友讨论仍在热烈进行中。笔者在此也有三个疑惑,一是计量灵敏度,假如原先的手机充电、电视机待机机械式电表无法计量,那么一个月手机充电、电视机待机精准的电子表究竟能计量出多少度电,其中的电量差是否与电费变高的原因相吻合?
二是机械表超期运行计量准确度下降,从概率上说,那么多用户,既然存在少计费,也可能存在多计费,这什么超期运行的机械表就偏向用户而不偏向供电公司呢?三是抄表周期。难道当初用机械表时抄表周期与用电周期是同步的,现在新表反而不同步了? ? 这些困惑,一个解释恐难说清楚。说到底,假如有一个透明的换表程序和一个客观、公正的用电计量监督管理,可能也就不需费这么多口舌了。由此看来,不是用户误读了供电公司,而是供电公司误读了消费者。消费者并非斤斤计较于电费多少,只是需要供电方透明管理、改进服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比如,换的新表,应是老百姓认可的电表。再比如,检测手段应是老百姓信任的手段,电子表检验应交付独立的第三方去检验,避免供电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同时有公开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