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THELOCALDYN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地方动态

“电气化给俺带来新生活”——山东电气化建设走笔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14  来源:中国农电网  浏览次数:411
????作者:刘玉树 王晗

  “用电钥匙浇地就和开关电灯一样方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农民张传顺说:“自从送电到井口后,想啥时浇地啥时浇,还省了不少钱。”张传顺家有10亩水浇田,用电浇一遍地比用柴油机省100多元。

  记者近日行走在山东农村,处处可以感受到电气化建设给农民、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方寸之地聚宝

  “动力电送到家,庭院遍开致富花。”济阳县高楼村个体户高立忠说起庭院经济的发展来,一脸的兴奋。去年,高立忠依靠本村米业基地的优势开起了大米加工厂,一年的工夫就盈利8万余元。“这小院真成了‘聚宝盆’,电力能创造新生活,真是不假!”忠厚的高立忠喜不自禁。

  走进济阳县农家小院,青翠的葡萄架下花苗拔节,果园里套种着各种时鲜蔬菜,院墙边鸡、兔各有其舍,“空中楼阁”里蜜蜂嘤嘤嗡嗡,酿造、豆腐加工、编织、面粉加工的小作坊一个挨一个,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

  “庭院把财发,全靠电当家。”仁风镇新桑渡村70多岁的张振清老人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现在有了动力电,大家纷纷回乡创业,办起了家庭工厂。据济阳县副县长孙学君介绍,济阳县人均耕地较少,可全县家家都有庭院产业,庭院开发大大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

  济阳供电公司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把动力电送到了户,使庭院开发有了电力保障。去年7月,全县又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非工业及普通工业、非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下降了一角多,庭院经济发展又面临大好机遇,县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农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方寸之地做文章,小庭院里发大财,一个个农家小院装扮得精致又漂亮,既美化了生态环境,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点石成金梦圆

  “石头自有黄金屋,石头巧琢颜如玉。昔日无电补天去,今日铺就小康路。”这是莒南县王家坊前人新编的《石头歌》。

  走在临沂市岚济公路上,你会被路边一个个小院内琳琅满目的石雕产品所吸引。走进王坊前镇东石材厂,宛如进入艺术的宫殿,那庄重肃穆的石灯墓塔,惟妙惟肖的仙人神佛,千姿百态的花卉鸟兽,美不胜收的山水风景,农民艺术家将时代风采与艺术抒情的意境凝结在石头上。看着这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我们在想,是什么力量让祖祖辈辈务农的王家坊前人变了心思?石材厂的王老板说:“全靠的是电气化啊!”

  王家坊前村背靠群山,石头满山遍野,石雕工艺是村里的传统工艺。从前,解石、雕刻、钻眼、打磨全靠手工操作,几天做不了一件活,虽然作品工艺好,卖得也很不错,但无法形成规模,有大的定单也不敢接,只能望“财”兴叹。后来,王家坊前村决定开发村南的荒地,成立南湖开发区。莒南供电公司了解情况后,拨专款15万元,在开发区安装了一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架设线路1.25千米。南湖开发区一成立,就有包括石雕厂、炼油厂、机械加工厂等近10个企业在此落户,还有一些新的项目也相继上马。村主任王丙叶说:“石雕厂从毛坯加工到精品形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供电部门了解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专门安排两个农电工为我们服务,这几年我们从未因为电的问题耽误过生产,真得感谢他们啊。”

  目前,该村发展石雕产业36家,其中年纯利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8家,全村2000多人有800余人是石雕艺人。电,正带动王家坊前村走向小康。

  蔬菜闯进“上海滩”

  如今,没吃过苍山县蔬菜的上海人恐怕不多了。苍山县的“菜园子”已经与上海居民的“菜篮子”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在代村王付义的温室大棚内,青翠欲滴的黄瓜、碧绿浑圆的太空椒、晶莹透亮的柿子……一年四季不断。王付义拥有10个大棚,共20多亩地。所有的大棚都用上了电力驱动自动卷帘机,王付义说:“以前盖棚的草帘子都要人工收放,费时费力,现在只要轻轻按下电钮,草帘子就会自动地收起或放下。过去,一家几口人种植一个大棚都忙不过来,现在好了,电力解放了劳动力,也让农民学会了享受劳动。”

  “我的菜喝的都是自来水。”说起大棚的现代化,王付义来了精神,“大棚都有先进的微喷、滴灌设施,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做法,什么时候需要灌溉,只需轻轻一拧龙头。需要施肥时,可以把配好的专用肥溶化在水中,直接浇入菜地,既均匀又省力。一开始,我怕停电误事,买了一套柴油发电机组,到现在一次也没用上。”

  “上海市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苍山蔬菜能够占领上海市场多年而不衰,靠的是品质。”全国人大代表、代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说,“近年来县里提出了‘建精品菜园,创国际名牌’的口号,按照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三达标”的要求,发展蔬菜生产。这些工作哪一样也离不开电,特别是送电到大棚,更是农民想办办不了、村里想管管不好的难题,供电企业跟踪服务,帮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问题。”

  银杏变成摇钱树

  “开关一拧水哗哗,树苗一会儿就能透灌一遍。”在郯城县新村乡新一村苗木基地,村党支部书记丁启华说:“俺村有银杏苗圃园200多公顷,仅银杏产业一项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万元。这些年要不是供电企业的支持,我们苗圃园哪有今天这阵势!”

  银杏树怕旱又怕涝,原来为了保证旱能浇涝能排,村民用柴油机抽水浇树,一亩地得花30元钱。郯城供电公司了解情况后,投资40余万元为新村乡新一村安装4台变压器,总容量210千伏安。为了不影响苗木的生长,低压部分全部采用地下电缆。农户用上了现代化的灌溉方式,每亩浇地成本降为2元钱。

  银杏产业是郯城县的优势产业,“乡乡一条银杏街,村村一条银杏路,人均10棵银杏树”,该县大力开展银杏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生产了银杏酒、银杏茶、银杏食品、银杏枕头等产品。

  为服务银杏产业的发展,郯城供电公司采取跟踪服务的办法,只要客户有用电需求,随时提供服务。绿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银杏叶烘干企业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8至10月份,不生产时,动力设备大都报停,一到生产前,供电部门就专门成立服务队,巡回帮助检修设备,方便了生产。

  “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进程中,没有电气化助力,小产业就难以创造大效益,是电力帮助拉长了银杏产业链。”在胜利乡赵楼村,村支部书记张全德喜形于色地说,“为保证乡亲们用电,供电公司投资5万多元帮助我们搞电气化村建设,现在用电更可靠了,银杏产业不仅走出了第一产业的范畴,还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村里的经济支柱。”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